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智能建筑 >> 智能建筑前景 >> 正文 >> 正文

中国古建筑中的知识七古建筑三分之

来源:智能建筑 时间:2025/1/17
北京医院治疗白癜风 https://m.39.net/pf/bdfyy/xwdt/

从造型上看一栋古建筑明显分为三个部分:台基、屋身、屋顶。北宋著名匠师喻皓在《木经》中称之为“三分”,并指出“凡屋有三分,自梁以上为上分,地以上为中分,阶为下分”。根据古建筑房屋这三部分的构成机能,古建筑构造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一、上分——屋顶

二、中分——墙体、木构架、斗栱

三、下分——台基

上篇介绍了古建筑的上分,本篇介绍古建筑的下分——基础和台基

一、基础

从基础到柱根的部分称为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对维持上部结构的稳定起主导作用。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古代木结构建筑基础相关的实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在古代文献中,有两个文献对我们理解古代建筑有重要作用,一个是清代的工程实践,另一个是宋代的建筑方法。

《营造法式》主要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建筑,其中对古代木结构的研究较多,是木结构研究的重要参考。后来的工程实践是明清建筑的总结,也是古代建筑研究的重要文献。古代木结构建筑的基础可以根据古代建筑的文献进行分类,分为以下几类:

1)天然石材基础。

天然岩石地基主要是利用天然岩石作为建筑物的基础,比较特殊。位于山西省五台县的布可吉,采用天然石材地基进行地基处理。使用天然石材做地基,首先要了解天然石材的特性,才能用于地基处理。要了解岩石,要从它的成分和是否有足够的承载力入手,才能保持上部结构的稳定。

2)夯实地基。

夯土地基作为古建筑的基础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河南省发现的宫殿建筑已有相关专家学者调查,认为该建筑群基本采用夯土基础,发现宫殿周围夯土深度较深,夯土坚固性优于其他地方。凤雏县(位于陕西省岐山)的建筑地基也被认为是夯土地基。明代,人们采用夯土技术处理地基,一般采用素土夯实。清代素土夯实技术已不能满足结构的承载力要求,但一些少数民族、一些小型建筑和临时构筑物仍采用素土夯实地基。

江南领夯叠石做法

3)碎砖、粘土地基。

碎砖粘土技术的基础是夯土技术的改进方案。素土不再用于直接压实,素土中一般掺入碎砖、瓦片、石渣等一些废弃的粗骨料,有助于提高建筑物的强度。古代文献记载,战国时期城墙的地基是用碎砖瓦泥混合而成,以提高地基的强度。南曾基,也在五台山,在柱基础处理下加了瓦和碎砖。碎砖粘土地基的具体操作方法是将碎砖和夯土在建筑基础槽内自下而上分层布置,每层夯实后再夯实下一层。这就是北京故宫建筑中城墙的城门是如何处理的。

4)灰土地基。

灰土地基的操作是将黄土和石灰按一定比例混合,然后铺设在基槽内,然后分层压实,形成灰土地基。灰土地基常用配合比见表1。根据工程尺寸和夯击直径的不同,夯石灰土和小夯石灰土是两种夯击方法,其中大夯石灰土可分为小夯石灰土和大夯石灰土两种。各种建筑都使用大型夯实石灰土。夯击时,夯击数(称为“一罐”)的标准是四个以上,而小夯灰土每罐使用的夯锤较多,一般可分为二十四个夯锤,在灰土地基中,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是在灰土地基中加入糯米汁,俗称糯米汁灰土地基。

5)砌体基础。

明代建筑采用了较为先进的地基处理方法,采用砖石进行地基处理。砌体主要由砖或石(方石、卵石等)制成。)和砖石之间的挡土墙。砌筑基础所用的砂浆比例为3:7或4:6(浆体比例)。

压槽宽度示意

6)筏形基础。

筏形基础,在现代建筑中,有一个专业术语叫“桩承台”,横截面为方形或圆形,基础为整齐的排木。适用于土质条件较差、上部结构较重的建筑施工。筏板基础可以有效防止建筑基础的不均匀沉降。

7)桩基。

桩基在日常生活中的很多建筑中都可以看到,一般用于土体或相对松软的土层。与现代建筑不同,古代桩基是用木头而不是钢筋混凝土结构制成的。当时认为木材坚韧,耐久性好,在地下水位附近可以承受较大的承载力。

另外,古建筑地面也属于下分部分的内容,地面是房屋的室内地坪,同时也是台基的上表面,地面层有均匀传力及防潮等要求,并应具有坚固、耐磨、易清洁等性能。

二、地面

古建筑的地面可分室内铺地与室外铺地。早在原始社会,就有用烧烤地面硬化以隔潮湿。周朝初也有在地面抹一层由泥、沙、石灰组成的面层。西周晚期时已出现铺地砖。东汉墓中已出现了磨砖对缝的地砖。

室内铺地多用方砖平铺,很少侧放.一般对缝或错缝。条砖有用席纹或四块砖相并横直间放的。

太和殿内陆面共铺二尺见方的大金砖四千七百一十八块。铺设太和殿地面的砖叫做金砖,但它却与金子无关。从明朝初建时起,这种由特殊工艺制成的金砖一直是紫禁城的专用品,在故宫的重要宫殿中都铺设有这样的砖。现在我们看到的太和殿金砖,是清朝康熙年间铺设的。至今,它们依然光亮如新。

这种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金砖出产在苏州郊外。几百年来,它的工艺代代相传,延续至今。"该砖"其材质取自太湖;尤其是为避太湖周边死虾腐鱼渣骸,须取湖心澄泥---湖心澄泥,淤积天然,亿年陈腐,质细如脂。

经晾干后,酒除腥臊,秘方配制,再用上等糯米和红糖熬汁掺合,成坯入窑;由于"该砖"密度极高,为确保质量,只能依靠燃烧草木灰焙烤,仅烧成一说,须历时一百四十日余,再入"桐油"浸泡百日方果。这样的处理可以防止因冬夏温别,差殊极端,造成的"地裂",力避凶兆所以然。

当年古代的工匠们制作金砖,需要选土、炼泥、澄浆、制坯、阴干、入窑六道工序,选好的泥土要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掉所谓的“土性”,制好的砖坯也要阴干7个月以上,入窑后要用十万斤稻壳烧炼2个月。就这样,从泥土到金砖,要长达两年的时间。

烧制好的这种砖,为什么被叫做金砖呢?一种说法时它烧成后,质地极为坚硬,敲击时会发出金属的声音。还有一种说法是在明朝的时候,一块金砖价值一两黄金,所以被叫做金砖。

铺于室外的地砖为了防滑。表面多做成各种花纹,如秦代的回纹、汉代的文字砖等。明、清在住宅园林庭院中多利用各种废料铺地.如碎砖片、碎陶瓷、卵石等。构图有几何纹样、动植物、博古等。可用一种材料或用几种不同材料铺地形式极多,江南苏州一带称之为花街铺地。

三、台基

台基是高出地面的建筑物底座。用以承托建筑物,并使其防潮、防腐,同时可弥补中国古建筑单体建筑不甚高大雄伟的欠缺。

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在其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两大系列:一、方形台基:二、须弥座。前一种为中国土生土长的台基,后一种则是受佛教文化影响的产物。无论是方形台基或须弥座均由两部分构成,即基身和台阶。基身直接承托屋身,台阶供人上下。

台基大致有四种:

1.普通台基:用素土或灰土或碎砖三合土夯筑而成,约高一尺,常用于小式建筑。

2.较高级台基:较普通台基高,常在台基上边建汉白玉栏杆,用于大式建筑或宫殿建筑中的次要建筑。

3.须弥座,又名金刚座。“须弥”是古印度神话中的山名,相传位于世界中心,系宇宙间最高的山,日月星辰出没其间,三界诸天也依傍它层层建立。须弥座用作佛像或神龛的台基,用以显示佛的崇高伟大。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系删

须弥座一般用砖或石砌成,上有凹凸线脚和纹饰,台上建有汉白玉栏杆。自须弥座使用于中国古建筑的台基部分时,它就成了台基中最高等级的符号。因此,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只能使用于高等级的宫殿、寺院、道观等以及一些纪念性建筑上。在封建社会中,须弥座被打上了深深的等级烙印。

图片来自网络,侵联系删

4.最高级台基由几个须弥座相叠而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为宏伟高大,常用于最高级建筑,如故宫三大殿和天坛祈年殿,即耸立在最高级台基上。

四、台基的作用

中国古建筑对台基的使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范围亦十分广泛.上至宫殿.下至民宅,都可见到它的存在。这现象自然与使用台基的种种好处相关。从实用性的角度看,台基的一大功能是防潮隔湿:高于室外地坪的基身,其主要部分是用多层夯土或夯土层与碎砖瓦石块层交互重叠、夯筑而成.这种做法可以有效地阻止地下水分的上升。

基身与室外地坪间的落差减少了地面水侵入室内的可能性,从而保证建筑的室内有一个较为干燥的环境。既适合于人们的居住和使用.同时也保护了台基上的木构架,使木构架不会因水的侵蚀而腐烂。

台基在结构上有承重作用。用上述方式筑成的基身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块状基础。它较原来的自然地坪有着较好的力学性能.可以更好地承担上部的重荷.防止不均匀沉降的发生。另外,中国古建筑在台基的使用上还有积极的美学意义,因为这显然可以避免大屋顶建筑在视觉上易产生的头重脚轻的失衡感。

由于台基的建造在生产力低下的时代是一件工程量很大和技术要求复杂的工作,所以有无台基和台基的高矮很自然地成了人们身份、地位的标志。统治阶级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势,尽可能地发掘台基在建筑造型上的意义。

《周礼考工记》记载:“殷人重屋。堂修七寻堂崇三尺。”而周人的明堂.则是“堂崇一筵”。一筵等于九尺,这种台基高度的变化显示出人们对台基造型的象征意义的重视,使用九尺高的台基,所考虑的当然不仅是防潮隔湿的作用了。

五、台基的装饰

明清两代须弥座的上下枋厚度一致,上下枋上雕饰的往往是细碎的夔纹或西番莲等。在束腰的转角部分基本使用梳花结带做装饰。一些仅做高台用的须弥座因上无建筑覆盖,故在上枋周沿围有一圈“螭首”,须弥座面上的雨水经由螭口排出。

丹陛石,又称“御路石”是一块雕有龙纹浮雕图案的长方形厚石板,安置在宫殿前三出陛踏朵的中路,斜放在须弥座高台上,两侧留有窄台阶。丹陛石是皇权的象征,其上的浮雕图案,上部是宝珠和双龙,下有海水和山石,其中宝珠是皇权的象征,两龙中一龙象征天帝,一龙象征皇帝,意谓皇权神授;海水和山石纹则是江山永固的象征。北京故宫保和殿后面有一块全国最大最宏伟的丹陛石,长16.07米,宽3.07米,厚1.70米,重达吨,雕刻九条龙飞腾在大海和流云之中,象征着真命天子一统山河。

关于台基的小知识还有很多,以后我们一一介绍,我们接着继续来讲柱础

六、柱础

柱础,所处的位置是在檐柱、金柱、中柱、山柱的底端及台基面之间,可说是上顶着柱子.下立于台基。柱础的功能作用主要是为木构架进一步防潮和防止立柱底端遭硬物碰擦,以延长木构架的使用年限。

由于其位置容易引入注目,故造型美的要求亦自然派生。各朝各代在柱础上雕雕刻刻,留下了他们各自的审美见解和历史印记。明清两代的柱础基本一致。与建筑发展的其他部分相比,明清时的柱础似乎更显简朴。在一些高等级的建筑中,北方用扁平状的古镜式柱础,南方则用较高的鼓状柱础,北方与南方柱础形状的变化完全是气候条件使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82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