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海外网1月22日拍摄的国家速滑馆内景。新华社记者鞠焕宗摄北京冬奥会开幕倒计时1周年海报。张琰作新华社发2月4日,北京冬奥会重点工程之一——国家会议中心二期项目基本完成赛时钢结构施工,预计年7月,项目将按时交付北京冬奥组委。记者贺勇摄年12月19日拍摄的国家跳台滑雪中心。新华社发1月28日,北京年冬奥会及冬残奥会冰球比赛场馆国家体育馆完成首次制冰工作,目前场馆具备比赛测试条件。新华社记者彭子洋摄“我们看到所有场馆都使用环保能源,这为可持续发展和冬季运动的可持续性做出了巨大贡献。”在北京年冬季奥运会倒计时一周年之际,对于赛事筹办所使用的智能技术,国际奥委会主席巴赫赞叹道。科技冬奥是北京冬奥筹办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一大批技术成果的广泛应用,对提升冬奥筹办水平、展示中国科技亮点、促进绿色场馆建设等都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赛场左右无处不在的科技“底色”,更彰显出北京冬奥的中国智慧。场馆建造中国智慧破难题深冬时节,在阳光的映衬下,块曲面玻璃拼装而成的国家速滑馆“冰丝带”显得格外飘逸。在玻璃外墙之下,则是总长米的钢索网。“‘冰丝带’是东西两侧上翘,南北两侧下探,整体呈马鞍型。”国家速滑馆公司总工程师李久林介绍道,“就像羽毛球拍的线一样,我们利用钢索编织好曲面屋顶,南北跨度有米,东西跨度接近米。”殊不知,关于这个钢索“天幕”的施工方案,建设团队曾与外界有过分歧。年初,当李久林提出“冰丝带”索网结构计划采用国产高钒密闭索时,外界曾提出许多不同声音:“以前都是使用进口钢索,为何这次非要使用国产?”“万一出现风险,责任谁来承担?”……有人好言相劝,建造冬奥场馆不敢冒任何风险,但李久林不为所动。“其实,我们国家早就具备了生产高钒密闭索的技术条件,缺的只是验证其可行性的载体。”李久林坚信,中国已经具备钢索国产化的基础。为此,他花费3个月的时间跑遍全国寻找厂家,又带头试验进行技术攻关,最终成功研制出第一根试制索。事实证明,中国创新的确可为冬奥场馆建设“实力破题”。“冰丝带”的整体用钢量仅为传统钢架结构的四分之一,成为全球跨度最大的单层双向正交马鞍形索网结构。国家雪车雪橇中心的赛道,既是中国第一条雪车雪橇赛道,也是全球第一条度回旋奥运赛道。但从工程开始之初,施工方北控京奥建设团队就面临着一道躲不开的难题——技术垄断。高强度双曲面喷射混凝土技术是赛道建设的主要工艺,但这项技术却长期被国外垄断。“这项技术非常复杂,涉及喷射角度、混凝土湿度、温度和力度等各方面问题,而且咱们国内还没有相关标准和相关工程做参考。”混凝土喷射团队队长向茂盛告诉记者。年的冬奥会是在中国举办,难道不能依靠自身力量来完成技术创新?为了找到技术参数,54岁的向茂盛扛起60多斤的喷枪,几乎天天泡在模块基地,研究图纸、设备参数、材料性能,经常深夜观察模块养护情况。从一无所知到了如指掌,无数个深夜的独自钻研终于结出硕果。不仅如此,建设团队还从上千名优秀喷射手中层层选拔出了21名人员,跟随向茂盛进行技术训练。夏天,密不透风的小海坨山施工现场极其闷热,普通人站5分钟就受不了,而喷射手们拿起喷枪就是20个小时以上的作业。“大家不敢喝一口水,更不敢去厕所,出来之后像是蒸了桑拿一样,身上直冒热气儿。”北控京奥副总经理夏魏感叹道。最终,历经天的日夜奋战,喷射团队攻克4项技术难关,完成了全长米的赛道喷射,成功填补了中国在雪车雪橇赛道建设上的空白。在冬奥场馆改造建设工作中,“反复利用、综合利用、持久利用”的“中国方案”引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82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