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双奥竞技场馆”的国家游泳中心,为何再次被世界瞩目。是什么黑科技让这座梦幻建筑,成功地实现了水冰的转换?
我们身边还有哪些低碳建筑呢?
在科技赋能下,又是什么让人类建造月球基地,到“太空旅行”更近了一步?
......
快跟着沪小科一起开启《平行未来的n次元》年新篇章~
《平行未来的n次元》作为一档前瞻性科创访谈节目,今年浦江创新论坛将联合上海科技、文汇报等媒体,邀请环境科学、城市治理、数字经济、健康医疗等相关领域专家展开系列访谈,共同探讨并展望“低碳”时代的科技赋能、产业变革和行业机遇。
本期邀请到建筑结构领域的青年科学家,胡建辉教授。胡教授长期致力于国家双碳需求下特大型城市中公共建筑转型的基础研究。
胡建辉
上海交通大学长聘教轨副教授
胡教授认为低碳建筑是实现国家“双碳”目标的关键内容。通过合理布局建筑空间,用好可再生能源和智能技术,建筑是可以做到零碳排放的。甚至从建筑的全生命周期来看,建筑的“能源账本”还可能有所盈余。
“在未来,建筑将会朝着低碳智能方向转变。”他对此相当笃定。
北京冬奥会让“低碳、可持续”
理念深入人心
北京年冬奥会上,运动健将在“冰立方”中摘金夺银,屡屡刷新世界纪录,这座银白的冰雪场馆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其实它就是由年北京奥运会的“水立方”变化而来,“水立方”是一座低碳建筑,相比于传统公共建筑,水立方和冰立方的建筑功能和工作模式使得能耗和碳排放大幅度降低。
尽管过去了14年,但“冰立方”的透光度仍然保持在95%以上,这是因为建筑面积和屋顶包裹着一层像“泡泡”一样的高分子薄膜材料etfe(乙烯-四氟乙烯共聚物),这种材料的重量只有玻璃的1/10,厚度只有玻璃的一半,它有自洁性,就像荷叶一样表面不吸水,雨水可以直接把表面灰尘带走;另外,它还是一种%可回收的材料。
“冰立方”科学的空间划分也对建筑低碳起到了重要作用。要知道,观众席温度不可能和冰面附近温度相同,观众区需要加热。“冰立方”的分区加热满足能量高效利用的要求,让能耗更低。另外,可视化的观众舒适度反馈系统,让建筑更“了解”观众需求。
“材料、结构、控制技术,是建筑降低能耗的三个方面,水立方不愧于低碳建筑典范。”胡建辉说。据他观察,冬奥会另一个重要意义是科普了低碳、可持续的建筑理念。在举行冬奥会之前,这座场馆已经转换了三次,年12月,这里举办中国青少年冰壶公开赛,并完成了赛道认证。年夏季再次转换为水立方模式。年世界轮椅冰壶锦标赛前夕,“水立方”只花了19天时间,再次完成“水冰转换”,也以此正式进入“冬奥状态”,它的高效、节能深深折服了建筑设计师、运动员和观众以及工程建设人员,绿色低碳建筑理念深入人心。
从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lczl/3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