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3月26日上午,海南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B区主楼的第16层楼面建造完成。原本需要十来天的工期如今缩短到了一周,其“秘密”就藏在脚下的装配式预制构件中。
▲3月26日,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工地,工程人员正在进行管道施工。“项目装配式构件主体结构部分包括定型模板、预制叠合板和预制楼梯。”该项目的技术经理吴为威介绍,项目通过合理的施工工艺选择与工序安排,组织夜间吊装作业错开其他工种,实现了缩短工期的目的,装配式工业化生产有效地提升了产品质量,最大限度降低了人为误差。
随坡就势、依水而建的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是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重要的共享教学设施,也是园区的标志性建筑。中建五局在保质保量施工的同时,采用的装配式建筑工艺也助力项目跑出了建设“加速度”。
▲3月26日,俯瞰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工程建设进展顺利。“图书馆项目总建筑面积为㎡,除了项目的构筑物和配套附属设施以外,其他均实施装配式方式建造。”吴为威告诉海南日报记者,该项目装配率为52.1%,预计将推动项目建设工期缩短3至4个月。
将构件制作从项目现场转移到工厂,这样预制化、工业化的建筑方式不仅缩短了工期,而且有助于减少材料浪费。
在主楼的内隔墙施工现场,工人们正将横截面布满“圆洞”的蒸压陶粒混凝土墙板拼接组装到一起。
▲3月26日,在陵水黎安国际教育创新试验区图书馆(暨国际学习中心)项目工地,工程人员正在安装预制构件。“墙板上的‘圆洞’就是贯通的芯孔,我们可以直接沿着芯孔穿机电管线,实现墙板管线一体化。”吴为威说,传统的砌体墙是实心的,在穿机电管线时要通过切割重新开槽,造成了一定建筑材料与的浪费,而这种在工厂按设计标准化生产出来的构件绿色又节能。
与此同时,随着“智慧工地”的发展,装配式建筑也在步入智能化。“装配式建筑需要考虑的方面很多,除了生产构件的规格,还有现场的吊装点,模块之间的连接点等。”吴为威介绍,BIM(建筑信息模型)能够帮助项目实现数字化、精细化和可视化管理,以上这些都能得出“最优解”。工人根据BIM应用和装配式建筑结合生成的图纸进行施工,既可以在加工切割过程中更加精准,减少材料浪费,又能够让构件组装更加美观。
来源:海南日报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