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佘晓晨
编辑1
受政策和资本的加持,工厂数字化市场正在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其中,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年中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同比增长54.4%,销量为25.6万台,同比增长48.8%。与此同时,根据亿欧发布的市场研究报告,工业机器人应用已涵盖46个行业大类,从农业、林业等领域渗透到汽车制造、通用设备制造等。
如今,智能制造“卷”到建筑行业。据中国建筑协会统计,中国建筑信息化投入在建筑业总产值中的占比仅为0.08%,在欧美发达国家,这一数字则为1%。成立于年底的大界机器人看准的正是这一机会,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为建筑行业提供智能建造的服务。
大界机器人创始人兼CEO孟浩在接受界面新闻采访时介绍,相较于汽车、手机等传统生产流水线,建筑行业的生产线情况更为复杂,业内将其称作“大规模定制化生产”。实际情况中,每一栋楼有不同的功能、材料和结构,这都会导致产品需要定制化、小批量、多批次的生产。
在大界机器人创立之初,国内市场上还没有能够满足上述定制化需求的新型工业软件。创始团队的想法是从最基础的工业软件中搭出框架,做“国产替代”。年,大界机器人获得近千万元天使轮投资;年11月,公司完成B+轮融资,由高瓴创投独家领投。
按照做“软件+硬件解决方案”的战略定位,大界机器人设有两大事业部,其中之一为自动化事业部,专为下游供应链工厂提供服务,包括给金属、木材、复合材料等工厂提供机器人软硬件产品或产线解决方案。
另一个为智能建造事业部,面向上游的政府、地产或施工方提供咨询和工程服务。举例而言,通过大界机器人的工业软件,建筑BIM数据可以直接变成工业机器人的运动控制,生成驱动工厂设备自动化生产的数据,用设计模型驱动生产,由此优化图纸深化和人工读图加工的数据和效率损失。
实际上,年的建筑工业软件市场还处于一片寂静的状态。年,国家层面的政策开始推进建筑工业化进程,与此同时,传统公司也入局:年,碧桂园全资子公司博智林成立,同样为行业提供智能建造解决方案。
直到年前后,孟浩和创始团队看到诸多建筑公司开始转型,建筑行业工业化的需求越来越强。
今年1月,住建部印发《“十四五”建筑业发展规划》,提出要加强新型传感、智能控制和优化、多机协同、人机协作等建筑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研究编制关键技术标准,形成一批建筑机器人标志性产品。
和具有老牌自动化基因的对手竞争,大界机器人选择把重点放在“软件解决方案”上,他们认为,建筑构件的非标化程度高于工业行业,虽然硬件可以跟上,但普遍缺少自主的工业软件和控制算法。孟浩称,在软件上,大界希望做到“多元化”,甚至能够让别人来开发自己需要的服务,给其他垂直行业的工厂提供解决方案。他认为,这是大界机器人和竞争对手的本质区别。
由此也引出一个在业内被反复讨论的问题:做建筑机器人,算法重要还是行业知识更重要?行业内有不同的认知。
从整体战略思路来看,大界机器人重视软件和算法的研发。今年4月,中科院博士后周诚喆博士加入大界担任首席科学家,负责领导大界机器人自主与感知实验室。孟浩告诉界面新闻,该实验室会专注在基础核心科学的研究上,从视觉感知(眼)、运动规划(手)、场景理解(脑)三个重点方向研发工业机器人的底层技术。
孟浩将上述业务的核心总结为:用工业软件拉通设计端的数据和工厂生产端的数据,让机器像人一样完成建筑构件的柔性生产。
未来,大界机器人的野心也不只是在建筑行业。孟浩认为,好的软件不仅可以用在建筑行业,也可以解决其他行业的问题。在过往的实践中,大界投入较多的钢结构产品得到了一些煤机、工程机械、船舶等行业客户的认可,“他们发现,相对于国外的进口设备,国产机器人有更好的人机交互系统和性价比。”孟浩说,将来公司希望把这些算法做成软件服务,提供给建筑以外的行业使用。目前,大界机器人在硬件上有较多合作伙伴,软件由公司自主研发。
客户规模上,现阶段,大界机器人服务的标杆客户超过家,包含地产公司、工程公司、品牌工厂等。公司整体的商业模式为“产品+服务”,定制化和标准化订单比例大约各占50%。不过,孟浩称,今年公司仍将聚焦在钢结构行业的研发上,把现有解决方案做深,最终再通过标杆应用案例拓展其他垂直行业的客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331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