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智能建筑 >> 智能建筑优势 >> 正文 >> 正文

蝶变长安之门,即见千年繁华中铁建

来源:智能建筑 时间:2023/5/19

「本文来源:央广网」

央广网西安8月31日消息(记者刘涛)“兵马俑、华清池,走不走?”“去哪?上车!”……这些声音,伴随着西安火车站走过了无数个年头,也给来到这座城市的人们留下了最初的印象。

不知不觉,这座“长安之门”在古城已守候87年。西安火车站,承载着西安这座城厚重的岁月,追溯时光,它的变迁,也记录了西安这座城成长的足迹。

作为城市的“会客厅”,为进一步提升“枢纽功能”,打造西安形象窗口,做靓“第一门户”,新的西安站房建设提上日程。

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承建西安站改扩建工程,包括新建北站房、新建高架候车室以及既有南站房改造,总建筑面积11.15万平米。作为西北乃至全国铁路交通的重要枢纽,西安站将拥有南北双广场、双站房、多通道,实现与地铁零距离换乘,规模扩充至9站台18线,最高可聚集人数人,是集智慧交通、智慧服务,实现数字化实时管理的现代化智能车站。

8月30日,由中国中铁建工集团承建的西安火车站站房工程建设完毕,西安站以崭新的面貌迎接八方游客。

与文化交织对话历史与现代

“西安这座城,和别的地方不一样,老百姓对城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有着‘守旧’的情怀,什么样的站房能让老百姓满意,同时还能成为城市新的名片地标,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问题。”西安站改项目总工程师瓮雪冬一直琢磨。

“在满足旅客对车站功能需求的同时,我们力求将其美感挖掘创造,给大家对千年古城一种‘沉浸式’的文化体验,采用‘宫—站—城’一体化格局,延续解放路城市景观主轴,保留西安人对古城风貌的历史记忆。”瓮雪冬介绍说。

为了实现“大唐盛世古韵长安”这一核心理念,站房以传统建筑的木构元素进行演绎,并从中提取长安元素,塑造出集聚传统韵味与现代气息于一身的室内空间形式,从空间氛围引发对西安整体印象的感知与联想,产生“古而新,中而新”的感官体验。

走进北站房大厅,一幅《晋陕黄河八百里》长卷映入眼帘。中铁建工全面落实“畅通融合、绿色温馨、经济艺术、智能便捷”建设理念,经过深化设计,实现站房与人文、建筑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将文化元素渗透体现在各个细节。

高架候车厅内,桂殿兰宫、飞檐斗拱,以古典装修风格展现西安站的文化性。候车厅吊顶以方井套叠藻井简化而来,柱头采用简易的斗拱造型。

瓮雪冬说:“我们成立‘古韵长安创新工作室’,组织召开专家论证会7次,开展18次专项技术攻关,获得了5项省部级以上QC成果,申报了8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发明型专利,申报了5项省部级以上的BIM应用成果,总结出了一套古典中式风格的站房施工方案。”

穿过高架候车室,两侧形似大明宫建筑门墙造型格外醒目,与车站对面大明宫丹凤门相呼应,营造了候车室古典文化氛围。

与时间赛跑开工就是倒计时

“项目一进场面临着体量大、工期紧;专业多、涵盖广、技术难度大;边设计、边施工、边变更等问题,但我们有信心有决心把项目高质量建设好”,项目经理王亚亮说。

然而,摆在面前的问题接踵而至,多个施工单位同步作业,西安站只能“一边运营一边施工”。

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尹铁军说:“项目每周都要和指挥部召开‘推进会’,经过科学部署,合理划分60个施工流水段,每天派数名专员轮班进行道路协调组织,同时应用智慧工地管理平台24小时实时监控,并利用‘无人机’每周进行两次航拍把控,根据航拍图制定进出场路线,协调材料、大型机械设备进出场。”

新建北站房单节型钢柱最大重量高达27吨,需要在基坑基础筏板上吊装。生产副经理张彦峰介绍:“为了解决吊装困难,我们制定了专项吊装方案,根据吊车行走的路线使用回填土将上反梁结构的基础筏板填平,铺设钢板后再使用吨履带吊进行吊装,保证后续施工进度”。

年5月,施工场地清除“最后一公里”障碍;8月,新建北站房首段基础垫层正式开始;7天后,首段基础筏板浇筑完成;9月,首段地下结构封顶,工程整体冲出“正负零”;10月,新建北站房平方米地下结构如期封顶,全面进入地上施工;年4月,开通高架候车室北区;5月开通新建北站房;8月,开通高架候车室南区以及既有南站房。历时16个月,全新的西安火车站建成了。

与难题对抗一路披荆斩棘

为了尽快敲定方案,项目部联合西安站指挥部、设计院、监理、劳务分包等多个单位开会研讨,反复调整方案。针对跨越f3地裂缝这一特殊地质,大家就不同节点分别提出解决方案。

几乎每次研讨都是一场激烈的辩论。最终,项目团队决定“变废为宝”,场地布置时在地裂缝处设置连通东西的主道路,贯穿地基基础、主体结构、装饰装修整个施工工程。同时,认真开展技术攻关,基础和混凝土施工时避开地裂缝位置,优化跨缝钢结构桁架的滑动支座,装饰装修施工时龙骨断开、面层设置变形缝,机电安装时管道设置伸缩节,不断优化施工方案,从结构到装修总结了一套地裂缝施工工艺方法,实现与北广场大明宫遗址公园丹凤门中心轴的对应,契合了“宫-站-城”一体化的布局要求。

项目经理王亚亮说:“整个作业我们将其分为一期和二期,一期北站房和北高架屋面采用了钢网架整体提升的方式,先在地面进行焊装作业,通过重量、摩擦力的数据计算,重量达到吨后再使用液压技术整体提升,实现一次就位;二期南高架则采用滑移技术,要求作业人员在空中完成焊接,平行移动与北站房屋面接轨。”

吨、个焊接球,根杆件及个焊接点……一串串数字后面,是80余名项目管理人员、余名劳务作业人员24小时“三班倒”达成的。工程建设期间,中铁建工全程利用BIM技术进行4D施工模拟,并以三维可视化的方式进行交底,提前完成二次结构排布的优化方案,提高施工效率。

北望大明宫,南瞰明城墙,西安站发出文明与历史的邀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47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