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王是一名建筑师,客户要其设计一栋大楼,但是客户并没有提出明确的要求,他不知道楼里各房间的用途,也不知道楼房的建筑材料。
小豪是一名智能家居售前方案经理,客户要其给即将盖的6栋高层建筑设计智能家居方案,但是客户并没有提出每平方米的智能家居预算,也没有楼盘定位信息,客户甚至不太懂智能化要求。
刚毕业的大学生,上级领导扔给她一个任务,你帮我调研下某某市场竞争品牌的情况。
日常生活中,如上问题不明确的情形比比皆是。
未来的社会更是这样,我们已经进入一个不确定的时代,各种技术力量,市场力量卷入到一起构成各种各种的生态。不明确的问题越来越多,确定的问题越来越少。
好消息:
意义不明确,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是由一系列结构合理的小问题构成。正因为此,意义不明确的问题还是能够得到解决。
认知心理学家,人工智能学家,图灵奖获得者西蒙通过做口语报告记录的实验了解到,在解决意义不明确的问题时,虽然意义目标经常改变,问题解决过程中的结构却是合理的。
如果把整个解决问题的过程看成一个过程,用剪子剪成几个片段,并从中剪出任意一段进行分析,那么这一小片段总是结构合理的问题解决过程。也就是说,问题解决的轨迹还是有迹可循。
在解决小问题的每一个阶段里,也提出了下一个有待解决的新问题,同时也给整个问题的解决提供了新信息。
这种一步步解决问题的过程会造成两种后果:
一种是聚合过程,问题范围越来越小,问题最后得到解决。一种是分散过程,一个小问题得到解决,又想出新问题,问题方向越来越分散,终究不能汇聚到一点上,因而达不到问题解决的目标。西蒙说,造成这种后果的心理学原因可能与人是局部理性的动物有关。我们可以解决一个小问题,并得出首尾一致的解释。
但是把局部合理的小问题延伸成生活中的大问题,复杂问题,比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问题,比如婆媳关系问题,这些小问题可能就会互相矛盾,前后不一致。
有没有通用的原则来解决这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
有。
原则一:做计划,设计大的框架。
把整个大问题抽象化,把有助于解决问题的成分抽象出来。也就是说先明确影响问题解决的确定性因子。问题解决者可以根据过往的经验,先设计大的框架,再去解决细节性小问题。
这个时候专家和新手的区别就立马显现了。专家能够抓住问题的内在本质,看出问题的门道。
在解决小问题时,解决问题的次序也很重要。如果设计得好,后期小问题的解决就不会与先前的小问题发生矛盾,更不至于改变整个设计方案。
我在拿到一个目标不明确的问题时,我会换位思考,会设身处地考虑上级领导意图或者客户意图,他们想通过这个问题任务实现什么?他们对解决好这个问题的评价体系是什么?尽可能明确他们的期望值,明确问题解决的方向,才有可能事半功倍。
尤其是做PPT汇报,一定要先立框架,做问题假设,再去找材料,否则收集一大堆材料,可能会遭致舍弃,浪费了时间。
原则二:次优选择。
也就是找到一个比较满意的解决办法,而不保证这个解决办法是最好的。
做出这个选择也有原因:
一是做出各种各样的设计方案,各种代价太高,比如工程项目不等人,比如时间资源和人力资源有限,比如预算有限。只能做出2到3个方案,从中择优。二是:任何方案都有相互矛盾的要求,总要进行取舍。比如预算有限和配套产品质量优质的矛盾。在设计方案的过程中,应该先满足最重要的要求,否则在设计后期出现新的问题就不容易解决。现实生活中问题多种多样,能否解决出问题,与问题解决人、问题当时的环境等有很大关系,但是这并不能说,问题解决过程没有规律可循。掌握了问题解决的思路,我们的人生段位才有可能因此得到提升。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57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