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8月28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教育部、科技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自然资源部、生态环境部、人民银行、市场监管总局、银保监会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新型建筑工业化发展的若干意见》,新型建筑工业化是通过新一代信息技术驱动,以工程全寿命期系统化集成设计、精益化生产施工为主要手段,整合工程全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实现工程建设高效益、高质量、低消耗、低排放的建筑工业化。全面推动新型建筑工业化,使建造水平和建筑品质明显提高,同时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和高质量发展,以新型建筑工业化带动建筑业全面转型升级,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建造”品牌。
智能建造是新一代信息技术和工程建造的有机融合,是实现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智能建造的实施能对工程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进行全方位赋能,促进工程建造过程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并积极推动建筑业、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形成合力。
在新时代背景下,智能建造在施工管理、建造资源、施工过程方面将分别向技术驱动、虚实融合、数据驱动方向发展。
技术系统将驱动施工管理机制创新。探索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实现精益建造、绿色建造、集成项目交付等新型建造模式的工作机理,在此基础上建立未来智能建造模式下的各种业务应用场景,并分析其技术实现原理。以智能建造系统为技术实现载体,整合原有的各类信息系统,通过纵向消除施工组织不同管理层级的信息孤岛、横向整合跨越建筑产业价值链的业务流程,实现任意工作流程从发起端到结束端的无缝集成,从而形成扁平化、集约式的施工组织管理模式。
将建造资源虚实融合,实现协同优化。基于物联网技术同生关联BIM设计模型,形成在建建筑物的实时建造模型,作为在信息空间中的数字孪生体。在数宇孪生体中建立人、机、料、法、环等各类建造资源要素的虚拟映射,实现物理建造资源与信息资源的深度融合与实时交互。建立对各类建造资源的分布式协同控制机制,使其能以最优的策略动态匹配建造任务,实时响应施工环境的变化,并可通过评估已有行为的优良度改进自身的组织结构。
施工过程将由数据驱动,实现闭环控制。建立在施工组织内部纵向集成的基础上,通过实时采集现场监测数据,获得对物理施工过程与施工环境的状态感知,然后在信息空间中基于数字孪生体进行数据建模与仿真分析,再将经过优化后的控制信息发送到施工现场,从而形成数据驱动的施工过程闭环控制机制。
智能建造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程建造融合形成的工程建造创新模式,在实现工程要素资源数字化的基础上,通过规范化建模、网络化交互、可视化认知、高性能计算以及智能化决策支持,实现数字链驱动下的立项策划、规划设计、施(加)工生产、运维服务一体化集成与高效协同,交付以人为本、智能化的绿色可持续工程产品与服务。
智能建造的实施能对工程生产体系与组织方式进行全方位赋能,促进工程建造过程的互联互通、线上线下融合、资源与要素协同,并积极推动建筑业、制造业和信息产业形成合力。这是提升产业发展质量、实现由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的必经之路,也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加快数字化发展,以数字化转型整体驱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治理方式变革”的适时回应。
到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政策体系和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建筑工业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显著提高,建筑产业互联网平台初步建立,产业基础、技术装备、科技创新能力以及建筑安全质量水平全面提升,劳动生产率明显提高,能源资源消耗及污染排放大幅下降,环境保护效应显著。推动形成一批智能建造龙头企业,引领并带动广大中小企业向智能建造转型升级,打造“中国建造”升级版。
到年,我国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取得显著进展,企业创新能力大幅提升,产业整体优势明显增强,“中国建造”核心竞争力世界领先,建筑工业化全面实现,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
为保障智能建造与建造工业化协同发展,全面实现我国及早迈入智能建造世界强国行列,十三部门共同研讨制定了相关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各地要建立智能建造和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体系框架,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时间表、路线图及实施路径,强化部门联动,建立协同推进机制,落实属地管理责任,确保目标完成和任务落地。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地要将现有各类产业支持政策进一步向智能建造领域倾斜,加大对智能建造关键技术研究、基础软硬件开发、智能系统和设备研制、项目应用示范等的支持力度。对经认定并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资格的智能建造企业可按规定享受相关优惠政策。企业购置使用智能建造重大技术装备可按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进口税收优惠等政策。推动建立和完善企业投入为主体的智能建造多元化投融资体系,鼓励创业投资和产业投资投向智能建造领域。各相关部门要加强跨部门、跨层级统筹协调,推动解决智能建造发展遇到的瓶颈问题。
三、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各地要制定智能建造人才培育相关政策措施,明确目标任务,建立智能建造人才培养和发展的长效机制,打造多种形式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平台。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单位依托重大科研项目和示范应用工程,培养一批领军人才、专业技术人员、经营管理人员和产业工人队伍。
四、加强后备人才培养,鼓励企业和高等院校深化合作,为智能建造发展提供人才后备保障。建立评估机制。各地要适时对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相关政策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重点评估智能建造发展目标落实与完成情况、产业发展情况、政策出台情况、标准规范编制情况等,并通报结果。
五、营造良好环境。要加强宣传推广,充分发挥相关企事业单位、行业学协会的作用,开展智能建造的政策宣传贯彻、技术指导、交流合作、成果推广。构建国际化创新合作机制,加强国际交流,推进开放合作,营造智能建造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办发〔〕19号)文件精神,积极响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等十三个国家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加大人才培育力度,加快推进工程建造技术科技化、信息化、智能化水平,进一步提高建设工程专业技术人员理论与技能水平,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认证中心(以下简称“中国建研院认证中心”)决定联合北京中培国育人才测评技术中心共同组织实施智能建造师专业技术人员培训及等级考试工作。
其目标是培养一批面向未来国家建设需要,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基础理论扎实、专业知识宽广、实践能力突出、科学与人文素养深厚,掌握智能建造的相关原理和基本方法,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能胜任一般土木工程项目的智能规划与设计、智能装备与施工、智能设施与防灾、智能运维与管理等工作,是具有创新能力和领导意识的社会栋梁与专业精英。
在新型建筑工业化不断发展的大背景下,随着我国相关政策在智能建造领域的不断倾斜。“中建三局科创发展有限公司”目前组织了旗下各分公司领导技术负责人参与“智能建造师”培训学习,为接下来的智能建造,播种时代的新种子。
中建三局牵头成立国内首个“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
日前由湖北省住房城乡建设厅统筹,中建三局集团有限公司牵头实施,成立湖北省智能建造科技创新联合体。共同谋划智能建造科技创新,为传统建筑产业转型升级赋能。
当前建筑业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重要引擎,近年来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建造能力不断增强。随着5G、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新技术高速发展,中国建筑产业迫切需要制定工业化与信息化相融合的智能建造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智能技术与工程建造技术的深度融合。
相关专家还指出,智能建造是工程建造全过程各环节的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由此将带来建设观念、设计理念、建造方式、管理模式等变革。湖北省作为中国的建筑大省,拥有众多建筑企业,实施智能建造科技创新,有利于全面提升建筑行业项目精细化管控水平,打通建筑全寿命周期数据通道,推进工程建造信息透明化,实现实体建筑和数字建筑的联动,重构建筑产业体系,加速实现建筑业碳中和等目标。(完)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