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报记者金凤
今年暑假,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准新生、年仅15岁的少年生王梓豪经历了一把小无奈。
9月22日新生报到时,他一边向记者展示一款刚买的国产知名手机,一边娓娓道来,“我来自河北邯郸,在那里,这款手机在实体店很紧缺,看到学校鼓励我们报考未来技术学院,我就报了名,希望未来能主攻通信、芯片这些研究方向。”
目前,与王梓豪一起报名参选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新生,已达人,他们中将有名佼佼者,成为国内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学生。
9月22日,东南大学级新生报到,家长们在校门前以一场“快闪”活动,向新生送出祝福。杭添摄
今年5月,教育部发布12所首批建设未来技术学院的高校名单,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东南大学等12所知名高校位列其中。未来技术学院将瞄准未来10—15年的前沿性、革命性、颠覆性技术,培养具有前瞻性、能够引领未来发展的技术创新领军人才,推动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转型升级。
在当日东南大学的新闻发布会中,该校吴健雄学院执行院长游雨蒙介绍,未来技术学院将依托吴健雄学院建立,即将在级新生中选拔未来在电子、信息领域培养具有前瞻交叉思维的科技领军人才。学院还将在书院导师和学术导师的基础上,为学生配备来自业内顶尖企业的技术骨干人员作为企业导师。
进入开学季,12所未来技术学院首批新生也陆续走进大学校园,各个学院将采取何种方式培养未来科技创新领军人才?
9月22日,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新生报到,辅导员志愿者带学生参观院史馆和建筑创作中的党史展。杭添摄
聚焦一个或多个未来技术领域,探索专业学科交叉融合
受疫情影响,9月22日报到前,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的双胞胎兄弟朱一扬和朱一帆,已经在家里上了近3周的网课,“《线性代数》、《算法与程序设计》这些课程虽然比高中难,但很有意思。”朱一扬说。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是东南大学培养拔尖创新优秀人才的荣誉学院。这里有个性化拔尖人才培养的“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也有成立于年的少年班。
东南大学吴健雄学院级新生朱一扬(右)和朱一帆,受访者供图
作为吴健雄学院的新生,虽然大一期间他们将进入学科大类学习,不分专业,但电子信息和交通专业,让他们充满好奇。而按照初步规划,电子信息也将成为东南大学未来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方向。个人兴趣与学校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培养规划高度契合,哥俩一起报了名。
在电子信息领域,东南大学现有5个国家一流建设学科、7个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年,该校在电子信息领域牵头获得国家科技成果奖19项,年获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1项,并在5G、6G无线通信技术、水声信号检测识别、毫米波新型基片等领域成果显著。
“但未来技术学院不会建成第二个电子学院、信息学院,我们希望尝试打破学科壁垒,进行深度的学科交叉,未来甚至可能将电子信息、人工智能、生物等领域融合在一起,形成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交叉学科群。”游雨蒙说。
根据教育部印发的《未来技术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以下简称《建设指南》),坚持交叉融合,主动打破传统专业学科壁垒,推动专业学科交叉融合,促进理工结合、工工交叉、工文渗透、医工融合等,是题中之义。
科技日报记者梳理发现,跨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技术学院聚焦最多的领域。例如,北京大学未来技术学院以未来生命健康技术为主要方向,围绕生物医学工程和分子医学两大前沿交叉学科开展建设;华南理工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人工智能前沿技术和跨学科交叉,主要布局智能感知器件及设备、大数据与数字孪生、AI+融合技术三大研究方向;华中科技大学未来技术学院聚焦先进智能制造、生物医学成像、光电子芯片与系统、人工智能等4个未来交叉学科技术方向。
年,东南大学录取了10名少年生,金凤摄
多种形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科技飞速发展引发的革命性、颠覆性技术突破正在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发展进程、国际竞争格局。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创新的事业呼唤创新的人才,创新驱动实质上是人才驱动。
首批未来技术学院的优秀学子如何筛选、培养?在东南大学,学校鼓励今年录取到东南大学的各省理科排名在前30%的新生以及录取至工科试验班(吴健雄班)的名学生大一新生报名未来技术学院的选拔,目前已经有名新生报名。
“近期,学校还拟将组织笔试、面试,从中遴选出名品学兼优的学生加入未来技术学院。我们希望筛选出有学习主动性,同时愿意在电子、信息领域深入研究的综合素质比较好的同学。”游雨蒙说。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未来空天技术学院,将实施八年制本博贯通、定制化学研一体培养。同时,学院聘请空天信融合领域的院士、总师等担任学生导师,开设名家精品课、大师讲座课、微纳研讨课,打造新型科研项目课程,强化数理人文思维基础、注重学科专业交叉融通。
在上海交通大学,未来技术学院鼓励学生大二开始选择感兴趣的前沿方向,参与课程设计或科研项目,创新考核模式,选拔优秀且对科研有深厚兴趣的学生进入硕士或硕博连读项目。
高素质教师队伍是培养一流人才的保障。开展高水平师资队伍建设要把握好“大视野”“大格局”。
在东南大学,这支高水平的教师队伍不局限于校园内。“未来技术学院依托建设的吴健雄学院奉行双导师制,除了学术导师,还有顶尖人才项目的获得者以及一些优秀的青年教师骨干作为驻院导师引导学生的兴趣。而未来技术学院在此基础上可能还将引进企业导师,例如掌握企业核心技术的业务骨干和高管,请他们将企业最核心的问题和最新的技术带来,希望能促进更深层的校企融合。”游雨蒙说。
“总的目标是,10年内建立一个由国内外大师级的学者来领航的专家团队,还有一系列国家级人才项目获得者作为教学和科研骨干做支撑,再培养一些具有潜力的青年教师。”游雨蒙透露。
在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看来,培养未来世界未知环境中的人才,需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在特定条件与环境中的创造意识与能力。“未来技术学院在教学培养中,要着重提高学生创造能力和品质,能让学生愿意为了一个学术目标长久地坚持,并具备不断发现问题的敏锐的研究能力,未来,要避免以当前的各种指标来评价人才的考核体系,先解决好了人的成长问题,才可能实现未来技术的繁荣与可持续发展。”
编辑:张琦琪
审核:岳靓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lff/86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