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这里是BIMBOX。
前段时间,我们在北京办了一场线下活动「盒聚变·北京站」,邀请了50多位行业里的甲方、施工方、设计方、咨询单位和创业公司的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关于行业的问题。
活动全程没有专家的高瞻远瞩,只有每个人大白话的真诚分享,互相认识、互相帮助。我们希望通过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小伙伴们真正找到启发,也逐渐建立一个个圈子。
这次活动的赞助商是以见科技(上海)有限公司,在此特别感谢,在他们的赞助下,我们可以把门票压到一顿饭钱的价格,还能给到会的小伙伴提供一个舒服的环境。
活动中我们还特地邀请了以见科技的创始人罗锋,以及来自施工方的郭帅、来自设计方的刘泽洲,跟到场所有观众一起聊聊自己的见闻和探索。先给你简单介绍一下三个人的经历,认识认识。
罗锋
罗锋是建筑学专业出身,做了五年的方案设计。
他发现现场干出来跟设计师的想法天差地别,就思考建筑师脑子里的建筑一直是三维的,只不过以前受困于信息传达技术手段的问题,必须把三维建筑翻译成二维,到了现场再由施工负责人翻译成三维,大多数信息就是在这两个「翻译」的阶段丢失的。
于是,他年辞职出来开始做研发,希望利用更多可视化的工具,把三维信息从设计直接传达到现场。
他们和客户一起,找到了一些AR施展拳脚的地方。
比如施工现场经常会出现一些很低级的问题,设计师花了很多心思把出风口设计得更加人性化,而到了施工现场,工人只管把风管装上去就好了,结果所有的风口全都装在了人的头顶上。
原来做日常巡检的时候,需要拿着厚厚的一沓蓝图跟现场比对,才可能发现这些问题。而利用AR技术,可以现场拿着iPad,把模型1:1的呈现在现场,扫到哪里就知道哪里和模型不一致。
随后他们又开发了一套工程过程追溯的管理系统,现场发现的问题可以录入到这个系统里,帮助施工现场提高管理的效率。
他们也开发了一些工具,让BIM模型融入到甲方的运维过程中,跟现有的智慧运维系统显示在一起,也跟资产管理、日常巡检这样的数据发生联动。罗锋认为,整个BIM的价值是串联到一起的,不仅仅是设计优化,而是要把设计的力量传递到施工现场,在工程中落地,在运维中发挥价值。
作为一个年轻的创业团队,他们也非常愿意到施工现场去,和施工单位共同研究AR技术在现场的应用。
郭帅
郭帅是山西八建集团有限公司的BIM负责人,年毕业后进了山西八建,到分公司项目驻场,一边做技术员一边做BIM建模。
后来项目出了不少成绩,搞汇报、搞观摩会,拿了龙图杯,他开始一边专职做BIM,一边带人。年,郭帅回到了集团总部,接连做了几个土建、幕墙和超高层项目。
年集团正式成立了BIM中心,郭帅担起来人才培养的工作,主要就在集团内部讲课,建立培训制度,布置作业,做考核。
后来又到了项目上,目前正在参与山西潇河新城BIM和CIM工作,项目建立了应用创新工作室,郭帅在这个工作室担任指导专家和培训组组长,定标准、协调资源、总结成果、定数字化平台实施方案,新的工作内容对他来说也是全新的挑战。
刘泽洲
刘泽洲目前是北京中外建建筑设计有限公司第三分公司的BIM专业负责人。
年毕业后做了两年的施工,在这个过程中遇到了BIM。后来出于对这个技术的兴趣,辞职到北京找了一家咨询公司工作。
他在咨询公司的时候参与了万达的一个项目,整个项目的建模标准,包括尺寸、命名、参数、信息都非常严格。
看到业主方这么精细的模型需求,刘泽洲就去思考,花这么大精力做的模型和数据,到底能创造什么价值?这也许是自己未来职业规划的关键。
于是他又从咨询方回到施工和设计,去探索工程行业中到底有哪些问题可以通过BIM去解决。
年,刘泽洲来到了现在工作的中外建建筑设计公司,目前他主要在建筑方案、规划方案、景观方案的领域,为各专业提供相应的BIM支持,也在做正向设计和装配式设计的研究。
他觉得想把BIM做好,不是一两个人、一两个专业的事,而是需要先动起来的一批人,共同打造一个基础的土壤,把技术储备的工作做起来。
这次活动涉及到的话题很多,包括了BIM圈子里的方方面面,一次聊不完,今天我们先挑其中的3个话题,把一部分现场观点给你分享一下。
1、怎样合理地进行正向设计?
刘泽洲:现在很多人都在探讨,到底设计做到什么程度可以说是正向设计。
单纯从软件技术角度来说,很多人认为用模型出图就叫正向设计,但从他跟设计、甲方打交道的过程来看,虽然图纸可以从Revit模型直接出,但其实前面建模的过程并没有那么「正向」,甚至很多工作都不叫「设计」。
即便是在出图这个环节上来看,还是会因为软件和插件的局限性,导致出来的图纸不符合审图的要求。
以往他做项目的时候,最麻烦的不是建模,而是模型建好之后把平立剖切出来、做标注、做图案填充等等,这些工作往往花去的时间比建模更长。
有时候一些构件模型建得很精细,但出图要求用两条线来表示,用模型切出来的图反倒不对了,这就要为了出图而单独改族,或者要对图面做进一步合规性处理。
「模型建好,图纸自动生成」在现在这个阶段还是太理想化了。
现在他们做设计的思路是,Revit和天正有各自擅长的事情,Revit的优势在于方案设计阶段模型出来之后可以快速出平立剖图,这个图交给施工方去做图面的深化,最后再进行标注和填图案工作。
对于以出图为生的设计院来说,这种模式肯定不那么的「正向」,但它兼顾了准确性和出图效率。
尤其是对于设计师来说,设计费多年没有涨了,每个人同时背着好几个项目才能勉强满足收入需求,还让大家去降低效率去研究正向设计,有时候是会招人骂的。
做一件事,不计代价地完成,和算人力、算成本地完成,完全是两个层面的事。
目前对于模型出图这件事,他们公司主要走的是专业负责人制度,建模标准和出图标准都由专门负责的同事来摸索,一步步去做基础的研究工作,打通技术路线。
等到研究有阶段性成果之后,再找一个项目周期相对宽松的机会,把一些愿意尝试的技术骨干组织到一起,告诉他们设计还是做设计,我来告诉你这套东西怎么用,通过哪些操作能达到什么结果,直接让他们把成果拿过去就用于生产。
他认为,在基础技术探索没有完成的时候,尽量不要去逼着院里的生产骨干去做这件事,他们在项目生产方面的压力很大,逼得太急了,人有可能会离开,那就更得不偿失了。
在项目周期比较紧张的时候,他们也会找外面的咨询公司做外包工作,刘泽洲就承担起设计和建模这两项工作中间的桥梁。他也认为,即便是所有BIM建模工作都外包,主体公司也必须有那么几个懂设计需求、也懂BIM的人,把需求整理成一份清晰的标准,才可能收到满意的成果。
葛鑫:正向设计前期阶段,施工技术人员及施工BIM人员需要提前沟通,统一建模规则,提前考虑施工期间的因素。
王俐丹:需要统筹来看项目进度,以及团队技术水平是否支撑。还涉及成本谁付款、设计人员BIM水平、软件硬件环境是否满足要求、设计人员绩效怎么分配,都需要考虑好。
呼宁:正向设计需要对全局进行统筹,有一些大型项目在启动时初衷都是好的,可在过程实施中会有很多的压力,这就会把项目变得沉重,在前期统筹的过程中就应该明确哪些东西是需要的,要在什么时候起到什么作用,过程中的动态反馈要怎么易于操作,真的是为了项目优化而优化,而不是为了凑出一个看似很复杂很丰富的模型。
2、项目全生命周期管理落地了吗?
罗锋:全生命周期这个概念一直伴随着BIM,人们也普遍认为,BIM要发挥最大的价值,是要进入到项目的设计、施工、运维全周期去服务于管理的。
罗锋见到一些客户,对BIM的认知还是存在着不小的偏差。比如有个港资用户就简单粗暴地认为,模型的精度足够深,就可以用于运维,LOD就等于运维模型,所以他们愿意为了精细度更高的模型付更高的费用。
罗锋认为,模型深度和设计深度是两个维度的事,有时候模型精细度不太深,但设计深度很深,比如考虑到了所有风口的位置,以及这些风口对人员体验的影响,就是深度设计,但模型也许就是一个简单的示意。
全生命周期的BIM,是要在不同阶段满足不同的标准,而不是盯住一个LOD不放。
每个阶段不同的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45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