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智能建筑 >> 智能建筑发展 >> 正文 >> 正文

科技思考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有

来源:智能建筑 时间:2023/6/20

科技思考: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有利于造福人类从技术的层面看,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必须遵循一个前提:服务人类为目的。本质上讲,不是人工智能控制奴役人类,而是人工智能的精英或精英群体以其控制的智能来控制其他人群。

技术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风险与威胁,例如导航错误、电网瘫痪等问题,并不是由人工智能技术本身发起的,它没有自主“威胁”人类的思想动机和主观意图,归根到底是由人类在技术上的研发缺陷或由于人类没有合理的使用所导致的。

英国西英格兰大学教授阿兰温菲尔德认为,科幻小说的错误引导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公众对机器人的忧虑,就相关技术的发展现状而言,给机器人制定一系列的规则完全是没有意义的,相反真正应该受到规则制度约束的是研究人员、机器人使用者而非机器人。因此,有人提出质疑,到底是谁更需要规则,是机器还是人?

“机器人三定律”已经被广泛视为是机器人存在和发展的标准。但艾伦温菲尔德认为“机器人三定律”的意义更多地在于文化层面,如果从科学技术的层面讲,比起给机器人制定一系列的规则,机器人专家和机器人使用者才更需要道德法律的约束。因为他们决定了被制造出来的机器人安全与否、是否有本可以避免的安全隐患。

有不少人与艾伦温菲尔德持相同的观点。在英国工程和物理科学研究委员会举行的一次峰会上,与会者为机器人研究人员、设计人员、制造商和维护人员起草了一套道德准则。例如,机器人除非被用于维护国家安全,否则任何时候都不能迫使其谋杀或伤害人类。机器人的设计和操作不能与有关人权、自由和隐私的现行法律规定相悖。

同时,机器人的操作程序应充分保证其安全性,以免造成不良后果和严重的损失。机器人必须具有明显的机器属性,以防用户混淆机器与真人的界限,伤害了用户的情感。还有,任何机器人都必须有明确的法人,以方便追责。因为人才是对机器人负责的主体,李开复也持类似的看法。

可以看出,人类已经在寻求合理使用、研发人工智能技术的路上探索,并努力创建合理的规范来促进人工智能最大限度地造福人类。人工智能技术之所以会产生诸多社会问题,这主要是由于人们在制定技术应用规范时无法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人工智能,作为一个工具,是造福人类还是给人类带来威胁,关键在于人类自身。

要实现人工智能的合理应用,这就需要政府的治理,需要每一个人的自我约束。人工智能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并不是人工智能的主观意图,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开发过程中的技术缺陷所导致的。就如无人驾驶车:无人驾驶汽车刚开始普及将不可避免地出现错误,这就会引发对无人驾驶技术诘难。

但是,深层次思考,无人驾驶车之所以会出现问题,归根究底还是人自身的失误造成的,是设计者在设计时没有很好地预料现实情况或者无法突破技术上的瓶颈,才会造成灾难性的事故。所以,技术本身不会是问题的制造者,归根结底是人赋予了人工智能技术善恶属性。

因此,必须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和使用,最大可能地为人类谋福利。促进人工智能科技成果的共享。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应该是全人类的福音,而不应该成为个别企业或者个别人用来谋取暴利的工具。加强人工智能成果的共享,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

不管是对于个人,还是对于一个群体或者是国家,都应该加强人工智能技术的分享,促进人工智能成果的普及,让更多的人和国家享受到技术所带来的便利。目前,很多大企业、大公司,如阿里巴巴、百度、科大讯飞等,都享受着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福利,而很多小企业却被排斥在人工智能技术的边缘线之外。

对于个人来讲,由于专业技能的不同,社会地位阶层的不同,物质财富积累的悬殊,使得部分人成为智能时代的新文盲,完全不懂人工智能技术,也无法享用人工智能所带来的科技成果。

所以,加强人工智能成果的推广,是非常有必要的。当然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智力开发性的技术,会涉及到技术所有权的问题,这就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协调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总的来看,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将使得人的机体寿命得到一定限度的延长,人的生活更加便利,人的精神也得到了解放,人的躯体不再被机器所捆绑,人的交往也更加的密切,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从方方面面推动了人类获取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但是,人工智能也不可避免地在人类获取自由全面发展的进程中,带来些许问题。

但是“存在的即是合理的”,我们应该迎难而上,规范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与应用,从而促使其在人类解放的进程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人工智能是对人类智能的模拟与延伸,是人类为满足自身实践目的而创造出来的工具,是一种属人的技术性的存在。因此,应该继续大力发展人工智能技术,将消极影响降到最低。

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是由人组成的。当人工智能给人带来了一系列的影响时,社会也会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指岀,社会生活有三个层次: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所以本节在探讨人工智能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中,主要从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三个层次来探讨。

人工智能通过影响生产力、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进而促进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整个社会的发展。学者王磊指出,以知识的创新和使用为特征的知识经济极大地改变了生产力的要素和结构。唯物史观理论强调生产力主要由三个要素构成,这就是劳动对象、劳动资料、拥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

那么人工智能作为一种新的高科技技术,对生产力的诸要素又有哪些影响呢?总的来看,脑力劳动者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劳动工具获得了有限的自主,劳动对象得到了拓展。劳动者该何去何从一方面,劳动者将得到一定程度的解放,不必再遭受繁重劳动的折磨。

要知道劳动从来只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一种手段,劳动本身并不是目的。另一方面,劳动者的职业将迎来新一轮的“洗牌”,劳动者将面临失业的风险或者职业转型的阵痛。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工智能给劳动者带来的积极影响:第一,智能化背景下,劳动者将由事必躬亲的执行者转变为监督者、协调者,劳动者参加实践活动的方式变得间接和不明显。未来的机器人,在尽可能少的人为的干预和参与的情况下,就可以为人类创造巨大的物质财富积累。

在智能化的生产背景下,人不再需要直接参与生产,只需要进行监控与策划。过去由劳动者自身去完成的工作,将直接由计算机控制的机器来独立完成生产。人可能只需要偶尔盯着电子屏幕,从旁协助、监控就可以完成生产。那这时,会有人质疑:这是否意味着人不再参加社会实践生产活动?肯定不是。

机器人本身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产物,机器人所从事的生产,其本质依然是人在参加生产劳动。另外,机器人还无法完全脱离人们的辅助和监控。实质上,没有人就没有机器人。因此,机器人的工作只是人类劳动范围的延伸,实质上依然是人在参与实践活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的外化表现为这样一个事实,即工人不是肯定自己的劳动,而是否认自己,他们感到痛苦,不幸,他们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到摧残。但是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这种情况将会得到改善。第二,劳动内容简化,劳动者只需要决策、负责与创新。

唯物史观指出,物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活动,是一切其他生产活动的基础。人们所有的活动的前提是必须解决基本的温饱问题,而后再考虑娱乐享受。在人工智能诞生以后,物质生产活动依然是最基本的活动,但是活动已经不是由人类直接来完成,而是由机器人代替完成。人在未来所要做的就是决策与负责。

当各种生产活动全面实现自动化,人类需要做的就是作出选择。与此同时,人类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负责。对于社会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能为此负责任的只有人类,能被认可的道歉主体也只能是作为社会主体的人类。

最后,为推进人类社会文明的继续进步,人类还必须发挥自己的创新能力,培养自己的创新思维和意识,推进人类社会继续前进。如果人类不再创新,那么整个社会将在原点循环往复,那将是非常可怕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1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