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您现在的位置: 智能建筑 >> 智能建筑前景 >> 正文 >> 正文

设计形态学之生态观工业工程设计杂

来源:智能建筑 时间:2022/8/11
白癜风的症状和治疗 https://yyk.familydoctor.com.cn/2831/content_560325.html

DESIGNMORPHOLOGY

设计形态学

设计形态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形态群落

年2月

第4卷第1期

《工业工程设计》杂志.02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17ZDA)

DOI:10./j.cnki.-..01.

文/邱松,金思雨,徐薇子,姜婧菁,陈柯璇(清华大学)

作者简介:邱松,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基础教研室主任,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设计形态学研究与应用、设计创新与品牌战略;博士后:徐薇子;博士生:金思雨;硕士生:姜婧菁,陈柯璇;

内容摘要:作为新兴学科发展方向,设计形态学借助“形态研究”之优势,已与众多学科进行了交叉融合,并逐渐形成了其协同创新范式。将“生态”理念纳入设计形态学,其实就是期望借助“生态学”的系统思维来研究设计形态学。设计形态学的生态系统既包含了“自然生态系统”,又融入了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生态系统”,而这恰好又归属设计形态学的研究范畴。倡导设计形态学之生态观,不仅能帮助设计研究人员提升其价值观和世界观,并用更新的思维和视角去从事“形态研究”,还有助于设计形态学的理论建构与思维拓展,并对设计形态学主导的跨学科协同创新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此外,还可针对设计形态学的整体研究及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全面评估,并能为设计学的发展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途径。

关键词:设计形态学;生态系统;生态环境;形态群落

一直以来,设计形态学就十分注重“形态研究”这一核心研究工作。然而,现实中任何“形态”都不是孤立存在,皆会与所处的环境,以及与之相关的形态,甚至与人类产生密切的关联。由此可见,“形态研究”是以“形态”为核心的系统性研究,而系统内的各部分彼此之间并非处于静止的状态,而是始终保持着动态平衡的状态。因此,为了更好地开展以形态为核心的系统研究,就需要在设计形态学研究的框架下引入“生态”概念。

一、设计形态学与生态系统

“生态”即指“生态系统”,该概念最初是由英国生态学家TANSLEYAG.提出的,它是由生物群落及其生存环境共同组成的动态平衡系统。“生物群落”是由一定种类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它们互相依存于自然界的某一环境中。生物群落与其生存环境、生物群落内部之间不断进行着物质交换和能量流动,并且互相作用和互相影响以实现整体的动态平衡[1]。提及“生态”,或许大家立刻会联想到“自然生态”,其实除了自然生态系统,还存在与人类关系密切的“类生态系统”,虽然它不同于自然生态系统,却又彼此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该生态系统可细分为“人造生态”和“人为生态”。人造生态(或人工生态)是指人类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创造或改造出来的“人造世界”,如城市、社区、建筑、交通等,是与“自然界”相互交织、休戚与共的显性生态系统。人为生态则是指人类借助认知、情感、意识彼此形成和建构的“人文世界”,如社会、经济、文化、法律等,是独立于“自然界”之外的隐性生态系统。实际上,人造生态与人为生态始终是在相互作用、彼此影响,并在人类的主导下实现动态平衡——类生态系统。

在设计形态学中,其生态系统又会因为“形态”的介入而产生新的视角和释义。由自然形态构筑的生态系统仍被称为“自然生态”,而以人造形态构筑的生态系统则被称为“人造生态”。那么,设计形态学与“人为生态”(以意识形态建构)是否有关联呢?答案是肯定的。不过,这种关联是体现在“人”与“形态”的关系上,而非仅局限于人与人的关系。由此可见,设计形态学中的“生态”会涉及三方因素:自然形态、人造形态和人类。三者相互作用、相互依存,共同构筑了复杂而统一的设计形态学“生态系统”,见图1。尽管如此,但要想深入地研究这三者及其相互关系,使其彼此协调成为完整的统一体,就必须依托于科学与人文的鼎力支持。因此,科学与人文便构成了设计形态学的“生态环境”,而人与形态便组成了设计形态学的“形态群落”(类比生物群落)。实际上,设计形态学之生态系统的目标任务,就是要借助科学与人文思想,依靠协同创新手段实现“自然生态系统”与“类生态系统”的动态平衡,其核心就是要动态地协调自然形态、人造形态与人类的关系[2],见图2。

图1.设计形态学与生态系统

图2.设计形态学的形态群落与生态环境

二、设计形态学的形态群落

(一)人类在“形态群落"中的作用

在形态群落中,人类具有一定的主导性,但前提是人类的意志和行为必须遵循自然生态的规律,否则会适得其反,造成生态失衡。实际上,从更广泛的意义来看,人类也是“自然形态”的一员,与“自然形态”和“人造形态”应该是平等的关系。人类也会像其他生物一样,死亡之后会融入大地、山川及河流,最后回归大自然。那么,人类在“形态群落”中应该扮演什么角色,发挥何种作用呢?

首先来看人类与自然形态的关系。毋庸置疑,大自然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和保障,然而,人类在享受大自然馈赠的同时又不满足于此,于是,人类便掀起了大规模改造自然的行动,人们伐木造屋、开荒垦田、驯养牲畜,甚至筑坝蓄水、灌溉。尽管这些都违背了自然规律,但大自然仍能慷慨地接纳。如果人类就此收手,尚可自得其乐、相安无事;倘若贪心不足,继续破坏生态、索取资源,必然会招致大自然的惩戒。由此可见,人类与自然形态应该是平等互惠的关系。再来看人类与人造形态的关系。由于人造形态出自人类之手,所以主要受人类的意志所主导。不过,人类的造物(人造形态)活动并非没有上限,那就是决不能破坏自然生态平衡,违背人类社会伦理。要想守住上限,人类就必须约束自己的行为和欲望,控制人造物(人造形态)的规模。如此看来,人类与人造形态显然是一种主从关系,而人类所起的重要作用就是实现人造形态与自然形态的动态平衡。

传统设计倡导的是以“人”为中心的设计理念[3],这样一来就把人类放到了至高无上的位置,因而也就难以依靠人来平衡人造生态与自然生态的关系。而设计形态学强调的是“形态研究”为核心,这样就把人类的重要性大大降低了,因为,人类其实也是形态的一部分。如果把人类与形态作为平等地位看待,就能让人们更好地厘清设计形态学生态系统的真实面目,见图3。

(二)形态的核心功能

设计形态学中的形态可从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形态与物质可以说是“同质异相”。两者本质上是相同的,只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bszl/130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