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年至今,一幅千年大计的宏伟画卷已在长安街东端徐徐展开。北京城市副中心作为北京新两翼中的一翼,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正着力打造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新型城镇化示范区和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在各大项目施工现场,创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成为副中心智能建造的核心驱动力。
人民大学
通州校区
保质提速“钢铁侠”一个顶仨
在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西区学部楼一期项目地上六层的钢结构建筑里,钢梁与管线盘根错节,然而即便是凛冬时节,一群“钢铁侠”与“蜘蛛侠”却手脚利索的攀上爬下各显其能。从机器人到3D打印,从三维点云激光扫描到工厂化预制与积木式拼装技术,琳琅满目的9大项42小项建筑创新技术、工艺为其保驾护航,该项目也申报北京市新技术应用示范工程。
今年初,人民大学通州校区西区学部楼一期封顶,该项目也正式转入后期施工。“建成后的新闻学院楼地上建筑面积平方米,艺术学院楼地上建筑面积平方米,未来传播创新中心地上建筑面积则有平方米。”中国建筑三局该项目执行经理庄凤文介绍,施工的快速推进,各式机器人立下了汗马功劳。
该工程大量采用钢结构高效焊接机器人技术,主要应用于钢构件间的焊缝施工。这不仅克服手工焊接的劳动强度、焊接速度等因素制约,还实现了大电流、高速、低热输入的连续焊接,大幅提高了焊接效率。
数九寒天,一台台机器人在几十米高的钢梁上上下翻飞运动自如毫不怯场,一片片电焊火花闪烁耀目。在行家们看来,机器人们的活儿干得很“地道”。“冬天大风降温时,夏天酷暑与焊接高温叠加时,都会严重拖慢人工焊接速度,也可能对焊接质量产生一些影响。可这些对焊接机器人来说完全不是个事儿,更不会影响它们的施工进度。”焊工张师傅说。
随着技术进步,焊接机器人已相继解决行走轨道灵活性差、多轴机械臂移动困难、现场焊接可达性较差等问题,无需预设轨道、导向,将它磁吸在构件上行走即可实现90度垂直上下和横向爬行等高难度焊接,还能降低三成左右焊接成本,顶替三四名老练的焊接工人。对于由数万根钢构件搭建而成的建筑来说,这种保质提速的技术十分关键。
硬核科技不止于此,该项目还采用基于三维激光扫描的高精度钢结构质量检测及变形监测技术,通过三维激光扫描仪,获取安装后的钢结构空间,通过比较特征点、线、面的实测三维坐标与设计三维坐标的偏差值,比传统人工检测技术更能全面反映构件的空间状态和拼装质量。
时下最热的3D打印技术也落地于此。庄凤文介绍,该工程部分清水混凝土要求呈现木纹、石材等不同效果,3D打印装饰造型模板技术带来的仿真效果,实现了多种材料的真实质感。这既实现结构装饰一体化,为大型建筑省去二次装饰,又缩短工期实现了绿色环保施工。
行政办公区
二期
AI与区块链升级智慧建造
在位于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潞城镇,行政办公区二期工程地块项目一片繁忙景象,大小货车与施工机器轰鸣不止,建设者每天奔忙于工地一线挥汗如雨。
这一项目总投资16.亿元,其钢结构已实现全面封顶,建筑面积17.56万平方米。“该项目是副中心委办局办公楼的配套用房,包括办公用房、业务技术用房、职工之家、设备用房、人防工程等,预计将于今年底达到工程竣工验收条件。”中国建筑一局二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现场人声鼎沸却井然有序,这背后是区块链在国内建筑业应用“零”的突破,BIM建筑信息模型、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也让智慧建造得以迭代升级。
行为跟踪难、信息共享难、资料检索难、数据验真难、质量提升难是各类项目施工中的老大难问题,为了从源头高效推进施工建设进度,基于区块链的精细化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应运而生。
项目利用区块链技术形成一个共享数据库,存储数据和信息,涵盖工程进度、会议纪要、质量诊断等余份信息内容。其中,利用PC端、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jzl/2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