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背景:
自年德国科学家伦琴发现X射线起,人类对核技术的研究应用不断深入,逐渐发展至医学领域,放射性诊断和放射性治疗学科就此诞生。从最开始的X光机,CT机,到现在的直线加速器、ECT、PET-CT、核素治疗药物、质子、重粒子加速器等,无不给人类医学带来了革命性的进步。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核技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核辐射能量沉积于人体内,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引起人体生物活性分子的电离和激发,从而导致体内核酸、蛋白质和酶类等的分子结构改变和生物活性的丧失,从而引发一系列的放射性损伤。
国家为保障医护人员及公众安全,医院对涉核科室的建设标准,先后推出,《核医学放射防护要求》GBZ-、《放射治疗放射防护要求》GBZ-、《放射诊断放射防护要求》GBZ—、《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及《放射治疗辐射安全与防护要求》HJ-。医院内开展核技术时的辐射剂量限值、辐射防护及辐射监测要求。所以在应用核技术进行放射性诊断及治疗时,需要控制相应的辐射剂量,设定剂量限值,同时也要做好辐射的防护与监测,合理规范地应用核辐射,才能更好地造福于大众。
辐射防护:
辐射防护的基本任务是预防和控制辐射危害,保护从事放射性工作的人员、公众及其后代的健康与安全,保护环境,促进核相关事业(包括核工业级核医学应用)的可持续发展。辐射防护可分为工作场所防护屏蔽,工作人员个人防护及放射性废弃物处置。
防护屏蔽:
医院中常见的放射类型,采用合适的屏蔽材料,如铅、铅玻璃、有机玻璃等。针对放射科影像诊断设备机房及配套基础设施进行防护装修,个性化防护设计还能使检查环境更为友好,满足医疗环境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医院内需要防护屏蔽区域包括:放射诊疗设备机房区域,核医学科病人公共区域,分装、使用放射性核素的高活性区域,放射性核素药物治疗区域,放射性核素药物贮存区域及放射性废物贮存区域。
个人防护:
主要包括个人铅屏蔽防护,主要包括铅衣、铅帽、铅围脖、铅手套及铅眼镜等。
放射性废弃物处置:
医院的放射性废弃物指放射性诊疗活动中,产生的具有放射性的液体废物、气体废物及固体废物。放射性废物流入环境后,会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危害公众健康。故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及生态环境部提出的科室建设标准中,对放射性废弃物都有严格的存储、排放标准。
1..放射性液体废物处置: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最新标准《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中提出:核医学工作场所应设置有槽式或推流式放射性废液衰变池或专用容器,收集放射性药物操作间、核素治疗病房、给药后患者卫生间、卫生通过间等场所产生的放射性废液和事故应急时清洗产生的放射性废液。
所含核素半衰期小于24小时的放射性废液暂存时间超过30天后可直接解控排放;所含核素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放射性废液暂存时间超过10倍最长半衰期(含碘-核素的暂存超过天),监测结果经审管部门认可后,按照GB中8.6.2规定方式进行排放。放射性废液总排放口总α不大于1Bq/L、总β不大于10Bq/L、碘-的放射性活度浓度不大于10Bq/L。
核医学科放射性废液智能贮存衰变系统(衰变池):医院内产生的放射性废水主要为注射放射性核素的病人产生的生活污水。病人专用卫生间及限制区内其他产生的生活污水均通过专用管道收集至处于核医学科衰变池,采用槽式衰变、多重监测处理方式,经充分衰变上后,经检测达到放射性废水排放限值后方可排放。
此放射性废液监测处理排放系统是针对产生放射性废液工作场所而专门设计开发的,符合国家环保要求标准,广泛应用于工业、医疗等放射性场所,并根据核医学核素治疗病房区域及门诊显像区域所使用放射性核素药物的半衰期长短,可分别设计并联的两套长、短半衰期核素衰变池。
2.放射性气体废物处置: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最新标准《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中提出:产生气态放射性废物的核医学场所应设置独立的通风系统,合理组织工作场所的气流,对排出工作场所的气体进行过滤净化,避免污染工作场所和环境。核医学工作场所应保持良好的通风,工作场所的气流流向应遵循自清洁区向监督区再向控制区的方向设计,保持工作场所的负压和各区之间的压差,以防止放射性气体及气溶胶对工作场所造成交叉污染。
碘-治疗病房应设有单独的通风系统,病房的门窗应有封闭措施,保持治疗区域内的负压,治疗区域内的空气应经单独的排气管道有组织排放。放射性物质的合成、分装以及挥发性放射性核素的操作应在手套箱、通风橱等密闭设备中进行,防止放射性液体泄漏或放射性气体及气溶胶逸出。手套箱、通风橱等密闭设备应设计单独的排风系统,并在密闭设备的顶壁安装活性炭或其他过滤装置。通风橱应有足够的通风能力。制备放射性药物的回旋加速器工作区域、碘-治疗病房以及设有通风橱、手套箱等场所的通风系统排气口应高于本建筑物屋顶,尽可能远离邻近的高层建筑。
(核医学科独立通风系统,管道接出处包铅防护处理)
通风橱:放射性核素药物分装设备,橱体采用铅屏蔽,根据不用用途及核素类型搭配不同的铅防护当量。连接独立通风系统,防止放射性废气污染。建议配备活度计及自动分装仪共同使用,减少人工放射性操作,进一步加强对放射工作人员的防护。
2.放射性固体废物处置:根据国家生态环境部提出最新标准《核医学辐射防护与安全要求》HJ-中提出:核医学科固体放射性废物应收集于具有屏蔽结构和电离辐射标志的专用废物桶。废物桶内应放置专用塑料袋直接收纳废物。装满废物的塑料袋应密封后及时转送至放射性废物暂存间贮存。容器表面应注明废物所含核素的名称、废物的类别、入库日期等信息,并做好登记记录。
固体放射性废物暂存时间满足下列要求的,经监测辐射剂量率满足所处环境本底水平,α表面污染小于0.08Bq/cm2、β表面污染小于0.8Bq/cm2的,可对废物清洁解控并作为医疗废物处理:a)所含核素半衰期小于24小时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时间超过30天;b)所含核素半衰期大于24小时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时间超过核素最长半衰期的10倍;c)含碘-核素的放射性固体废物暂存超过天。
智能放射性废弃物储存器:该装置采用铅屏蔽对放射性废弃物进行屏蔽,可自动测量放射性废弃物的质量,比活度和表面剂量率等信息。通过配备本公司的放射性废弃物管理系统,可对放射性废弃物的处置流程进行全面的监控和管理。
辐射监测:
基本原理:基于核辐射与物质相互作用产生的核物理效应、化学效应或现象,采用合适的辐射探测器记录核辐射,实现核辐射类型鉴别和核辐射强度、能量或能谱、半衰期等测量。根据与核辐射相互作用介质和被探测辐射的特点等,不同的辐射需要采用不同的探测器进行探测。常用的辐射探测器有气体探测器、闪烁和发光探测器、半导体探测器、核径迹探测器、中子探测器、高能粒子探测器等。
主要目的:定量或定性地确定职业工作人员和公众群体所受的剂量,包括检查辐射屏蔽体和防护设备的效能,及时提出防护的章程和措施,发现放射性操作中的问题以及事故隐患,防止职业工作人员受到较高剂量的照射或对周围居民的有害影响,进行个人剂量监测、场所监测和环境放射性污染监测。其主要包括:
环境监测防护:对医院重点区域,比如普放设备机房等地进行放射性数据的实时监测,一旦出现异常及时预警。
医护人员防护:为医护人员实时配备射线防护器材、剂量检测设备,实时了解医护人员的累积剂量。
医院内不同的使用场景,主要辐射监测设备有以下类别:
公司
转载请注明:http://www.0431gb208.com/sjszyzl/5639.html